研报简读《钒液流电池兼具安全与灵活的长时储能技术未来前景可期(一)》
券商机构:国信证券
证券分析师:王蔚祺、陈抒扬
一、钒电池基本结构与特性
钒电池系统主要由功率单元、能量单元、电解液输送系统、电池管理系统、储能逆变器等组成,其中功率单元和能量单元是核心构件。功率单元-电堆主要由离子膜、电极、密封垫、电极框、双极板等构成。电堆是系统的重要部件,是发生电化学反应的主要场所,其数量和大小影响了钒电池功率。能量单元-电解液是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水溶液(正极为+4/+5价,负极为+2/+3价),其分别存储在正负极储液罐中。电解液的体积和浓度决定了钒电池的储能容量。
钒电池中电解液与电堆的成本占比较高。电解液一次成本占总成本的35%,其中五氧化二钒占电解液成本60%左右(V2O5按13万元/吨计算)。电堆成本占总成本的35%,而电堆成本中55%来自于离子传导膜。其他装置(如管路与控制系统、循环泵等)占总成本的30%。
二、钒电池高安全、长寿命、灵活性高,是长时储能的有效方式
钒电池安全稳定,契合储能电站对安全性的高要求。据CNESA不完全统计,2022年全球共发生了18起储能安全事故,百兆瓦级的事故项目数明显多于往年。2022年,国家能源局在《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(2022年版)(征求意见稿)》中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禁用三元锂电池和钠硫电池,对储能电站安全性进行更高要求。锂离子电池内部短路、热失控进而导致有机电解液分解、气化、燃烧,是锂电电站起火爆炸的主要原因。而钒电池的电解液是水溶液,具有本征安全性;同时循环流动的工作方式还能帮助电池系统快速散热,安全性高。
长时储能一般是指可以持续充放电4小时以上的储能技术,包括抽水蓄能、压缩空气储能、重力储能、液流电池储能等。长时储能侧重于解决峰谷时期供需匹配等经济性问题,能够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。与抽水蓄能、压缩空气储能等长时储能技术相比,钒电池不受地理和地质条件约束、选址灵活,且项目建设周期短、对环境影响较小,在长时储能领域前景广阔。
钒电池功率与容量单元相互独立,成本能够伴随储能时长而有效摊销,与长时储能具有较高契合度。钒电池输出功率由电堆决定,储能容量由电解液决定,两者互相独立;功率可以通过增加电堆数量来提升、容量可以通过提升电解液浓度与体积来实现。同时,在功率不变的情况下,增加储能时长能够摊销功率单元成本,从而使得单Wh明显下降。
不同储能时长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价格(元/Wh)
当前钒电池商业化应用面临一些障碍:
未来伴随优化电解液配方、改进电堆材料等方式出现,钒电池电化学性能有望进一步优化;同时伴随储能时长的增加和规模效应的增益,钒电池的经济性有望改善。
三、2026年液流电池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19.6GWh
随着全球能源转型,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提升带动新型储能的发展,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大基地的建设带动长时储能的应用,我们预计2023年全球液流电池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元年,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.7GWh,2026年全球液流电池新增装机量有望达到19.6GWh,2023-2026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25%。
四、部分国内企业钒电池电堆布局情况
【原文发表在首善控股公众号】
【 end 】